第四百一十六章 重大突破,发现第三种升阶元素!-《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应展明所说的方案并不复杂,就是把颗粒进行排列以后,再利用一种符合条件的超导材料进行填充固定。

    这种方案简单到动脑子就能想到。

    关键是……

    他们都没有想到!

    当仔细回忆着自己的思考过程,好多人就知道了原因--他们是被固有的实验框架影响到了。

    反重力激发实验一直用的是同一种材料。

    即便是想到两种材料相互结合,下意识也觉得应该是‘两种具有反重力性态的材料’,但两种反重力性态的材料放在一起,对于反重力激发的效果并不是一加一,更大的可能是一减一。

    所以,他们根本就没有朝着‘其他材料填充’的方向去想。

    王浩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他想到‘非单一金属化合物材料’的情况,也只是觉得可以研究一下合金超导材料,而不是把两种超导材料放在一起。

    现在应展明所提出的方案,是用一种不具备反重力特性的材料去填充颗粒状材料的缝隙。

    这样填充材料就能固定颗粒,一起形成完整的导体材料,同时,因为不具备反重力特性,也就不会影响到激发反重力的效果。

    同时,高临界温度意味着电流载量提升,对激发反重力效果只会起到促进作用。

    “很好!”

    等应展明说完以后,王浩率先鼓起了掌。

    其他人也跟着鼓掌。

    应展明听到掌声激动的脸色通红,他终于能用勇气看向王浩,也带着激动看向其他人。

    周晖朝着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周晖旁边的人不由问道,“周教授,这个小伙子是你的学生吧?”

    “是啊。”

    周晖得意道,“展明可是我最优秀的学生,所以我加入组里的时候,就一起推荐了他。”

    另一边的人也叹道,“周教授,你这个学生真是了不得,还这么年轻,未来前途无量!”

    “真是青出于蓝啊!”

    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……”

    周晖顿时很有面子。

    虽然加入研究组到现在,他一直都没什么成果贡献,但是他的学生帮助组里解决了大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功劳也能算他一份吧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会议结束。

    应展明立刻成为了焦点。

    他的方案听起来并不复杂,说直白些,就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远远比不上一些高级材料专家拿出的方案。

    但是,有效最重要!

    他的方案获得了实验组上下一致认可。

    王浩也肯定了应展明的方案,直接说明会进行采纳,后续就按照方案进行对应材料的制造。

    这很了不起。

    王浩主动过去和应展明握手认识,赞叹他不被实验框架限制,鼓励他继续为实验组努力工作,许诺阶段性研究结束以后,会给他发放更高的奖金,并把他的贡献写进报告之类。

    然后,王浩思考起了研究组的人员问题。

    现在研究组的核心成员中,材料、核磁等方面的学者,都是科研部门直接派过来的。

    周晖就是如此。

    应展明也是周晖打申请才过来的,是‘直派’学者中唯一年纪低于四十岁的研究员。

    科研部门派过来的学者,都已经有不小的名气,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。

    同时,年纪也都不小。

    周晖都已经五十七岁了,年纪再大一些都可以考虑退休,结果在‘直派学者中’只能算中游水平。

    前沿性的科学研究,需要更多的年轻学者。

    年轻学者往往更具有创造性思维,而年龄大的学者容易被条条框框所限制,很难有什么高价值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是不是该换几个人?”

    “年纪大的留两个就够了,其他人回到原来的岗位,让科研部门再派几个年轻学者过来,资历低不重要,知识扎实就好……”

    “像是周晖、杨承造、李树民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几个……”

    王浩想想都有些无奈。

    周晖、杨承造等几个老教授,确实非常重视项目研究工作,颗粒性材料的研究上,他们都拿出了十几页的报告。

    每一份报告都牵扯高端材料制造技术。

    有些内容甚至完全超纲,让参会的人都听不明白,但没有反馈任何‘正确’的想法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他们的工作根本没有意义。

    “实验组内也应该有竞争机制,让有能力的进来,没贡献的出去,也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
    王浩思考着,觉得应该找何毅、邓焕山等人商量一下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