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再者,科举重经义文章,乃文途。” “若以此为渠道发放种窍丸,相当于将仙朝未来,尽数倾斜于文人。” “那我大明百万将士,边关浴血之武人,又当如何?” 孙承宗听完,暗赞毕自严思虑周详,直指要害。 尤其是第二个关于武人的问题。 要知道他督师辽东,多主兵事,岂会不关注武人待遇? 只是,孙承宗起初担心贸然提出此项,会触动文官集团利益,反对之声更为猛烈; 本想循序渐进,待文举之议稍有眉目,再提武举。 此刻见全场竟只有毕自严与徐光启与他进行实质性讨论,东林诸公作壁上观,孙承宗索性不再保留: “毕尚书深谋远虑,老夫佩服。” “遴选标准与防止士子投机之事,确需仔细斟酌章程,或可加以任职年限、政绩考核等限制。” “至于第二点——” 孙承宗视线扫过殿内众臣,尤其是英国公张维贤,声音提高道: “老夫认为,武科举亦当纳入其中。” “武将子弟、军中锐卒,若有勇力、通韬略、忠心为国者,应能通过武科举获得仙缘,踏上修行之路。” “如此文武并举,方是仙朝长治久安之象。” 殿内殿外终于不再沉默如死水,而是起了小小的议论波澜。 毕自严眉头紧蹙地抚着胡须,似觉孙承宗“文武并举”的框架哪里不对。 他正欲深入询问一些细节,比如文武名额具体如何划分,如何防止武举也出现类似的弊端…… 这时,一个着低阶宦官服饰的身影,慌慌张张地跑到文华殿外,想进去又不敢,在门口焦急地张望。 高起潜眼睛一亮,快步走到殿门口,厉声呵斥: “田录,瞎了你的狗眼!陛下就在殿中,惊了圣驾,你有几个脑袋!” 名叫田录的太监被吓得跪倒在地,先飞快朝东林党方向瞥了半眼,随即深深埋下头,带着哭腔禀报道: “回、回高公公,奴婢该死——” “有事说事!” “是……是衍圣公在宫外递了牌子,称有要事面圣!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