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午后的阳光变得毒辣,号舍内愈发闷热,像个小小的蒸笼。 空气凝滞,连一丝风都没有,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,与远处巡考官吏偶尔响起的单调脚步声。 顾铭并未理会外界的燥热,心神完全沉浸在第二道经义题之中。 这一题出自《孟子》,言辞更加犀利,对义理的辨析也更为精深。 他凝神思索片刻,脑海中魏夫子的教诲如流水般淌过,各种经注典故信手拈来,很快便理清了思路,再次提笔。 【落纸云烟】的天赋之下,他的字迹时而如高山坠石,沉稳有力;时而如飞瀑流泉,潇洒飘逸。 一篇策论,不仅仅是思想的陈述,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。 …… 一名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考官,正缓步巡视于巷道之间。 他叫徐渭,乃是天临府学政司的提学佥事,此次府试的副主考之一。 徐渭为人严苛,任何想要作弊的学子,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 他脚步无声,目光扫过一间间号舍。 有的学子正襟危坐,奋笔疾书。 有的则抓耳挠腮,满面愁容。 更有甚者,已是汗流浃背,神情萎靡,显然心力交瘁,难以为继。 徐渭见状,只是微微摇头,并未多言。 科举之路本就是大浪淘沙,能留下的,终究是少数。 当他走过甲字巷一百二十七号舍时,脚步却不自觉地一顿。 一股淡然出尘的墨香,从那小小的窗口飘散出来。 更引人注目的,是那张平铺在桌案上的试卷。 哪怕隔着数步之遥,他依然能清晰地看到那卷面上,一行行宛如艺术品般的字迹。 徐渭心中一动,悄然走近了几步,目光透过狭窄的窗棂,落在那试卷之上。 只一眼,他那双阅卷无数的眼睛里,便陡然迸发出一抹惊艳之色。 好字! 当真是好字! 那字迹,初看飘逸灵动,如云烟舒卷,细品之下,却又风骨天成,笔力雄健,竟是兼具了帖学的秀美与碑学的刚劲。 每一个字,都仿佛有了生命,在纸上呼吸、起舞。 徐渭一生酷爱书法,自问也见过不少名家手笔,却从未见过如此年轻的后辈,能有这般炉火纯青的造诣。 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,目光顺着那笔锋,看起了文章的内容。 “……故君子之于道,譬如涉水,必先固其舟楫,而后能济也。明明德者,舟也;亲民者,楫也;止于至善者,彼岸也……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