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这句话也是陈敬之想问的。 一时间,两位主考官的目光,都聚焦在顾铭的身上。 顾铭心中念头飞转。 他自然不能说这是自己前世所学。 他站起身,再次对着二人躬身一礼,神情诚恳。 “回禀二位大人,学生不敢居功。” 他这番话,让陈敬之与徐渭都有些意外。 “哦?” 陈敬之挑了挑眉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 顾铭不疾不徐地说道。 “学生自幼便喜读史书,尤爱那些记述边塞将士,为国征战的篇章。” “每每读到那些英雄们马革裹尸,战死沙场,或是功成名就,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记载,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与悲慨。” 他的声音清朗,带着一丝年少人特有的真诚。 “此次府试,见到‘边塞’为题,学生脑海中便浮现出无数将士浴血奋战,保家卫国的画面。” “那首词,与其说是学生所作,不如说是千百年来,无数为国尽忠的英雄们,借学生之笔,发出的共同心声。” 一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,既解释了词的意境来源,又将功劳推给了“古之英雄”,显得谦逊而又得体。 陈敬之与徐渭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赞许。 好一个“借学生之笔”! 此子不仅才华横溢,心性谈吐,更是远超常人。 陈敬之与徐渭皆是眼前一亮。 这话答得实在是太过巧妙。 既不显得狂妄自大,又暗合了文以载道的圣人之言,将自己的才情,升华到了为国为民、为古今英雄立言的高度。 陈敬之抚须微笑。 他赞许地点了点头,看向顾铭的目光中,欣赏之意更浓。 “说得好。” 陈敬之的声音温和下来,带着一丝长辈对晚辈的期许。 “有此心胸,方能成大器。” 他顿了顿,话锋一转,目光变得深邃起来。 “老夫且问你,你词中最后一句,‘可怜白发生’,此‘可怜’二字,究竟是何意?” 徐渭也收起了脸上的笑意,神情变得严肃起来,静待顾铭的回答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