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宋濂听的面色潮红,喘着粗气,眼神精亮,对陈四九拱手道:“多谢道爷点播,吾以后便叫宋龙门,以龙门子为道号!” 陈四九道:“你日后若能为国为民,需谨记天下为己任,用咱大师傅的话来说,汝辈读书人,当以华夏之崛起为愿!” 宋濂重重点头。 可是,旋即他就有些失落:“只可惜这大皇帝只要还是蒙古人,我大元的南方汉人,就永无出头之日啊,我这番来上都,是听闻即将登基的皇帝妥欢帖木儿,深受汉化,曾在广西静江寺受汉僧佛法点播,且儒学精通,尤擅书法,本想来上都碰碰运气。” 陈四九也忍不住叹息。 我见众生皆为苦,奈何苦处无药医。 大元那么多读书人,沉沦妓院青楼,以桃词青曲儿为乐,何尝不是在买醉避秦? 何处桃源可避秦啊…… 他唏嘘道:“没用的,你毕竟只是个书生,咱大师傅还说过,在大元,你就算读书读成个陆地神仙,也救不了大元的子民,你若真兼济天下之心,便在仙华山好生修道,静待天下局势,我道家盛世隐居乱世出山,若圣人复起该你出山时,你早些出山便可。” “再有个十年左右,这天下也该见分晓了。” 陈四九后面这句话,让宋濂大惊。 他疑惑道:“道长,您何出此言?” 陈四九瞥了他一眼,咧嘴笑道:“掐指一算。” 宋濂闻言眼神闪烁,低头沉思片刻,这道长年岁其实和自己差不多,但是言语老练,且勇力过人,定然不是普通道人,这世间许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,一年到头都在黄土中为生计奔波,能够使银钱练武,花时间读书识字的,多是豪强世家子。 就拿他宋濂来说。 他虽出生贫寒,乃是儒户寒门出生,但祖上也曾辉煌过。 寒门并不寒,只是没落了。 他与陈四九鞠了一躬,转身牵着瘦马,掉头往上都而去。 自上都走京杭大运河,走通济渠,可回江南,自此世间少了个玄真子宋濂,多了个龙门子宋濂,在仙华山著书立说,求仙问道,广交儒林挚友,诸多名士。 陈四九和彭莹玉皆站着,望着宋濂走远。 彭莹玉揉了揉胸口垢痂,掏出一坨黑泥丸子来,在鼻翼嗅了嗅,揉了揉鼻子后丢掉那黑泥丸子,疑惑问道:“大个子,你给这儒生说了些什么,他为何不去上都了?” 陈四九望着他背影,道:“他顿悟了道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