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如何用‘落后’武器对抗钢铁洪流——论技术不对称下的战术创新与装备应急改进……” 此刻的陈朝阳,已经完成了从一个“预言者”到一个“建设者”的心态转变。 内参上的文字,不再仅仅是痛苦的回忆,更是驱动他和这支军队,义无反顾地走向那条艰难但必须经历的现代化之路的动力。 汉东军事学院,这栋由旧时兵营改造而成的战术模拟大厅内,虽门窗紧闭以隔绝蝉鸣,却关不住那份低沉而持续的嗡鸣。 这不是机器运转的声音,而是一群群由数十人聚集议论所形成的声浪。 距离上课还有一刻钟,大厅内已近乎满员。 巨幅朝鲜中线沙盘周围,聚集着全院选拔的高级指挥学员,清一色的土黄色五零式军服,却掩不住各自迥异的气质。 有前线带来的粗粝与悍勇,有参谋人员的沉稳与精细。 更有不少学院的教员,一样拿着笔记本,坐在后排或靠墙的位置,神情专注。 这几乎已成为陈朝阳每月一次大课的标配场景,无人愿意错过。 关于志愿军主力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遭受重大损失的消息,已通过军队简报,压在了学院学员们的心头。 在场的都是全军选调的优秀师团、营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,以及学院的教员,他们对战争的嗅觉远比常人敏锐。 台下,几位较早轮换回国、或从其他军区调来的学员正低声交换着信息,他们的表情严峻,语气中充满了职业性的分析和难以掩饰的痛惜。 “老孙,你在志司机关待过,消息灵通。这次……损失真的像简报那样?” 一位原一野的刘团长眉头紧锁,声音压得极低。 被问到的孙参谋是年初因伤回国的,他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眼神晦暗: “电报上的是数字,但换算成一个个连队……触目惊心。 关键是失利的方式,我志愿军的短板,这次被敌人摸准了脉门,掐着我们的补给极限和部队疲劳点打反击。” 旁边一位来自原四野的团参谋接口道,手指在沙盘边缘虚划了一条线: “问题不单是后勤。 我研究过战报简报,敌人用的这叫‘磁性战术’,黏住你,消耗你,待你攻势衰竭,立刻用坦克集群沿公路网快速突进,专打我们行军纵队的结合部和指挥枢纽。 我们的交替掩护,在绝对的机动优势面前,太难了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