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方案送出后如石沉大海,渺无消息。当时国民政府财库空虚,主要税收关税和盐税等都已抵押给帝国主义国家,实际财政收入少得可怜,哪里还有财力来建设海军呢 海军的发展离不开军费,相比陆军而言,海军更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,随随便便一艘吨位并不大的军舰少则几十万大洋,多则可能达到几百万。添购一艘军舰的钱则完全可以组建一个团甚甚至于一个师的陆军,因此国民政府每年拨给海军的军费预算非常有限。 尽管如此经费困难没有使陈绍宽气馁,他从海军每月预算的节余项下挤出款来,陆续建造了“永绥”、“民权”、“民生”和1500吨级的“逸仙”等舰,可谓是为了中国海军的未来和发展,陈绍宽这位海军上将颇费了一番心血。 九.一八事变后,海军部请中央拨款,向日本订造了2600吨级的“宁海”号,还由江南造船所按日本图式建造了同吨级的“平海”号,在建造新舰的同时,陈还致力建造炮艇,改装旧舰。从1928年至1936年,经过8年的努力,海军部共建造了7艘军舰和10艘300吨级的宁字号炮艇,另改装了1400吨级的“建安”、“建威”两舰及“,户山”、“武胜”、“德胜”、“威胜”、“公胜”、“义胜”、“诚胜”、“仁胜”、“勇胜”、“顺胜”、“青天”等共13艘舰艇。至此,海军舰艇的总吨位增至4.4万多吨,力量大为加强。 然而既便是如此,中国海军的实力依然远逊于日本海军。尽管中国陆军也同样都处于绝对的劣势,但是陆军毕竟国民政府还能仗着人多与日军周旋抗衡,虽然败仗不断,然总还是有拼杀的本钱。 然而海军就差远了,与弱小的中国海军相比,日本海军堪称巨无霸。此时的日本拥有完全自行设计与生产的世界一流的海军武力,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舰、航空母舰等完整的舰队,共有285艘大型的军舰,海军总吨位为一千四百万吨。而中国只有能够在内河与沿岸活动、小型、陈旧的舰艇57艘,五万九千吨。因此以海军的战力而言,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是连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备,只能进行偷袭、爆破以及逝水雷作战。 尽管实力相差悬殊,但是面对民族危亡,中国海军却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。尽管各种舰艇在吨位、性能、火力上远不如死敌日本帝国海军,但海军军人却无愧于中国海军的军魂,勇敢顽强的迎战扶桑强敌,可以说战至只剩下最后的一舰一艇。有些舰艇战沉后,还是将其武器和零部件打捞上来继续打击日本侵略者。 但既便是如此,中日海军之间的差距还是随着战争的全面爆发而逐渐拉大,尤其是在江阴海战之后更为明显。 江阴古称暨阳,这个上海与南京之间长江最狭窄的地段,江面仅宽1250米。借长江水之灵性,江阴小城扼长江咽喉。地理环境优越,便于货运和征收赋税,江阴在唐代即为重要港埠。至宋代更是蕃舶常集,熙熙攘攘。南宋时便是我国沿海设置市舶司的11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。 浪急涌高,峻岩夹持,只要在江阴两岸安上几门大口径火炮,江中再庞大的舰队也难以上溯,因此中日开战之前这里就成了双方争夺的重点。 第(2/3)页